文.邱柏鈞
高雄的七月天,熱辣的太陽是毫不留情的。
八月份即上升R2的第一年住院醫師們,既期待又充滿壓力地準備迎接小兒麻醉的訓練
他們問我:「學長,小朋友到底該怎麼拔管啊?」「拔管的時機點你是怎麼判斷的?」
「最安全的方法就是看小朋友手舞足蹈,揮來揮去很有力,眼睛張開看起來一切沒問題再拔管。但最安全的方法不見得是最好的方法。」我說
年輕的住院醫師們總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指引,彷彿一個終極武器或是絕世武功一招就能打遍天下無敵手。
小小朋友的麻醉甦醒期其實是極其危險的,他們的咽喉反射很強烈,呼吸道併發症發生機率高,很容易發生緊急狀況需要介入處理,於是乎藥物濃度與時機的掌握就非常重要!掌握的好就能夠讓病人在你希望他恢復自主呼吸時恢復自發性呼吸,你希望他清醒時盡早清醒,能夠在適當的時候移除呼吸道裝置,過程又能夠安全、舒適又平順。
這些過程一旦掌握不好,沒有適當的處置,一連串的危機就像連鎖反應般的傾洩而下,麻醉醫師承受極大壓力,一旁護理師也是疲於奔命。
「那有沒有哪個指標可以顯示某個數值就表示剛好適合拔管呢?」
孩子啊!不是我藏私留一手,你可以看病人的眼球位置、肌肉緊張度、生命徵象、麻醉氣體監測器,但這些指標你得綜合判斷加上臨床經驗,只能說麻醉其實真的是一門藝術,你可以學會畫畫,在夜市擺攤賣畫維生,但如果你想要追求更高的層次,病患的舒適與整體的品質提升,只能靠著你用眼、用心、仔細聆聽,在適當時機做出正確的判斷。
這樣的難度與自我要求品質提升,不正是專業價值之所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