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剛開始幫小朋友做區域麻醉,因為經驗較少,難免特別擔心。
小朋友開完刀回家,我都是親自打電話去訪視,詢問後續的狀況...
小翔要開刀
記得那是某個晴朗的星期四早晨,兩歲的小翔(化名),因為腹股溝疝氣(俗稱墜腸)復發,來接受疝氣修補手術。小翔先前的手術經驗並不好,開完刀在家裡昏睡哭鬧了一整天,媽媽很擔心這次孩子手術的狀況。
小翔其實是個很棒的小孩,就是年紀小怕打針,剛坐下來要量血壓已哭成了淚人兒。說什麼也不願意伸出手借阿姨們看看。
在了解父母的擔憂之後,我問媽媽要不要試試看併用「區域麻醉」來止痛?
什麼是區域麻醉?
相對於全身麻醉而言,只麻醉身體某個部分的感覺神經,達到止痛的目的,都叫區域麻醉。常聽到的「半身麻醉」就是區域麻醉的一種。
而我們又以麻醉藥物施打的部位,將區域麻醉細分為:脊髓麻醉、硬脊膜外麻醉、薦椎麻醉、臂神經叢麻醉等等。
全身麻醉為主 區域麻醉為輔
安全的前提下,我們會希望小朋友術中能夠睡著,孩子睡著後除了免除他的恐懼之外,也比較不會因為掙扎而影響到手術的進行。所以小朋友沒辦法像大人一樣單獨使用區域麻醉完成手術,多半會先施以全身麻醉;區域麻醉在小朋友身上就變成了止痛的角色。
準備麻醉
媽媽陪著小翔一起進手術室,小翔抱著他心愛的巧虎,怎麼也不肯放手;直到小翔吸麻醉氣體睡著後,護理師才開始幫小翔打上點滴。
全身麻醉準備完成後,我們在超音波的影像導引下,幫他做「Caudal Anesthesia」(區域麻醉的一種,麻醉範圍主要是下腹部與腹股溝區域)。
術後止痛
手術結束送到恢復室,除了正常全身麻醉所需要的生理監視以外,對於還沒辦法用口語表達疼痛的小孩,我們需要一套專為小孩設計的疼痛評估方式:
術後利用「觀察型的兒童疼痛行為量表」來評估小朋友的疼痛程度,據以決定是否要追加靜脈止痛藥物;在行為量表的輔助下,我們可以更客觀地評估小朋友術後的疼痛情形,配合上區域麻醉止痛,我們可以用最少的靜脈麻醉藥物 (甚至不需要使用靜脈嗎啡類藥物),就可幫孩子做到最高品質的止痛。
傳統上,主觀的術後疼痛評估方式,可能會因為醫師的經驗或父母的態度而有給過多藥物的危險,或是止痛不足的問題。我們採用的行為量表,可以讓兒童的術後疼痛評估更客觀更科學。
另外,我們術後還會評估小朋友的運動神經阻斷程度。配合大量的臨床經驗,我們現在技術已經做到幾乎不會產生運動神經阻斷。
所以開完刀幾小時後,當天就可以讓小朋友回家休養,不需要住院。
小翔早上九點開完刀,十一點半就出院回家。
下午一點半我打電話詢問小翔開刀後的狀況?
媽媽接起電話
「您好,這裡是高醫麻醉科。我是麻醉醫師 邱醫師,請問小翔一切都好嗎?」
「很好啊!他現在蹲在旁邊玩小車車。」
「那回家之後他有尿尿過了嗎?」
「有啊!回家不久就尿了。」
「好的,那我就放心了!謝謝您!」
開刀不再是煎熬
至今都還忘不了當下的感動,原本應該疼痛難耐的疝氣手術傷口,孩子竟然可以像沒動過手術一樣蹲在地上玩車車。
每天我工作時都在想:如何做到更好?
孩子開完刀,不必因為疼痛而哭鬧不安,也不必忍受嗎啡類止痛藥的副作用。
我們可以做更多,讓家長與孩子來開刀不再是煎熬。
Q&A
止痛效果可以維持多久?
可以維持七至八個小時以上。
麻藥退了以後是不是就會開始痛了?
區域麻醉止痛主要是用來緩解剛開完刀時最劇烈的疼痛感、降低手術部位的發炎情形;等孩子可以口服止痛藥物之後,雖然區域麻醉的止痛效果會慢慢消退,但口服的止痛藥物可以補足止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