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分享外國研究報告指出,小朋友平均要打4.2針才能夠打上點滴。雖然我手邊沒有正式的統計報告,但我想這個數字並沒有太過誇大。
有些人可能會問:「所以每個孩子都要打好幾針嗎? 」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所謂平均數,就是有的人多、有的人少,把他們加總平均之後所得到的結果。依我臨床觀察所得,大部分的孩子其實兩針內大概都可以順利留置靜脈軟針,但有些可愛的米其林寶寶們,「打點滴」這件事就對護理師們造成很大的壓力和困擾了。
那麻醉上我們大都怎麼做?
一般來說,先打上點滴,建立可靠的靜脈給藥途徑,對小兒麻醉來說一定是最安全的選擇,因為孩子們的器官發育尚未完全,呼吸相關併發症發生率也較高,在麻醉誘導期與麻醉全期中如果發生了需要使用藥物緊急處理的情況,有一條可靠的靜脈給藥路徑絕對是首選!
但很多小孩的點滴真的很難打,加上孩子緊張時動來動去,如果父母又沒辦法配合,甚至在一旁干擾,打點滴就成了非常困難的一件事了。
所以在臨床實務上,有另一種做法是:我們讓一位父母帶著小孩進到手術室 (減輕孩子的分離焦慮),然後用面罩吸入的方式,讓孩子藉由吸入麻醉氣體睡著,睡著後我們再來建立靜脈管路 (打點滴)。
但這種方式有以下幾個缺點:
第一、在打上點滴前,因為缺少靜脈給藥路徑,緊急狀況下可用的處置選項會變少。需要有經驗的醫師來執行。
第二、父母的配合度與心理素質。這種作法我們希望孩子是在父母的陪伴保護下,減輕孩子的焦慮,讓孩子能夠安穩地進入麻醉狀態,但很多家長自己進到手術室後就緊張得不知所措了!如果父母無法配合,就沒辦法達到最佳的狀態。
第三、相對於被抓著打點滴,打針的地方會很痛。我個人其實覺得被抓著吸麻藥也不輕鬆,我們使用的吸入性麻醉藥物是外國原廠進口的Sevoflurane,號稱對呼吸道刺激較小適合小兒麻醉使用,但吸過的人都知道味道其實還是不太好聞,而且口鼻被人家拿面罩罩著,雖然呼吸順暢,但孩子一般還是很害怕吧!? (每個人本能上就不希望有東西罩住我們口鼻不是嗎?)
我們到底是在照顧父母還是照顧小孩?
愛孩子的我,工作時常常想的是:怎樣的做法對小孩才是最好?
小孩的功能性肺餘容積較小,相對於大人而言用吸麻藥的方式的確可以比較快速進入麻醉狀態,對父母而言,他們不必看著孩子被打針,不必聽到孩子的哭聲,不必幫忙固定孩子的手腳,對家長而言壓力的確較小! 但如果我們試著以孩子為主體來思考這件事情呢?
我兒子一歲多的時候曾經腸套疊住院手術復位,孩子到急診前,我就不斷告訴他,等一下會打點滴,打點滴的時候千萬不能動不能用力,不然點滴打不上會打好幾針。再三給他保證,保證我一定會陪著他,只是為了讓他肚子痛趕快好,打點滴是必要的處置,痛一下就好了。
急診護理師要打針前,我出動了太太、岳父母一起幫忙抓小孩,但令我訝異的是一個一歲多的孩子竟然真的乖乖地一動都不動,他當時表情糾結但手腳完全不敢動,那畫面,至今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中,針在兒身痛在父母心的感覺當下我完全能夠體會到。偶爾想起,心中仍然是酸酸的。
打針,是必要的醫療行為之一。與其讓孩子痛苦哀求,不斷掙扎,何不好好溝通,給他心理建設讓他在有準備的狀況下面對。「痛」本身並不會造成心理創傷,是孩子突然驚覺父母的背棄,發現父母將孩子送往未知的環境那種可怕,才會造成心中永恆的陰影。
我的建議是:
第一:手術前,家長最好給孩子完整的行前教育,告訴孩子會發生甚麼事情,該如何配合?並且給孩子再三的保證。
第二:平時不要有事沒事就拿打針這件事來要脅小孩子要聽話。
就像「你再不聽話我就要叫警察囉!」,或是有些父母可能會用:「你再不乖等一下叫醫生給你打針喔!」來制止小孩的不當行為。父母的責任應該是要教導孩子是非對錯,而不要用錯誤的方式嚇唬與管教小孩。打針是必要的醫療行為,不是逞罰孩子的手段,打針會痛沒錯,但生病不是他的錯,更不是因為他犯了錯才會受到「打針」這種逞罰!凡事給孩子正確的觀念才能讓他更有自信的面對人生中的挑戰。
第三:父母本身也要有良好的心理建設,孩子的身心健全父母該負的責任其實是最大的,孩子看到情緒穩定的父母,他們心中自然就會踏實了。
如果點滴還是不好打怎麼辦?
圖片取自網路 |
麻醉前我比較喜歡的作法是:
如果還是打不上點滴,除非特殊狀況,我會和孩子聊天,陪他們說「戰鬥機飛行員」的故事,邊走邊聊進到手術室,然後讓他戴上「飛行面罩」,準備起飛!!
From Top G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