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我的第一場國際醫學會演講 演講準備與收穫

作者:邱柏鈞




前言


四年一度的全球麻醉醫師大會 World congress of Anesthesiologists 今年在香港舉行,而 WCA 的衛星會議第六屆兩岸四地華人麻醉安全研討會】在澳門舉辦,這次會議的主軸是日間手術與麻醉品質,正好符合我自己平常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就鼓起了勇氣投稿。

這篇文章,主要是想跟大家分享我怎麼準備以及會後心得;如果您跟我一樣,在專業上持續努力,想跟大家分享,希望這篇心得能夠幫助到您。


練到死輕鬆打


「練到死 輕鬆打」是福哥在專簡上面教我們的態度。必須要對自己的演講有一百二十分的準備,任何突發狀況都要在掌握之中,然後現場再把自己的實力展現出來。

站在台上,雖然看不清個別觀眾的樣子,但卻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所有眼睛盯著你看,報告的過程中台下沒有人竊竊私語,沒有人聊天,對你的分享有點頭,有回應,還會開口回答我的自問自答。

上台前,我做了無數次的自我演練,並且一再修正。


由衷感謝幫助過我的人


準備時,我先找了高醫麻醉部的醫師同仁們幫我聽,他們建議我要加入更多世界上最新的研究趨勢。又找了《專業簡報力》的同學:謝佳芳醫師、黃柏誠醫師、楊坤仁醫師聽我簡報,請他們給我指導,幫我修;他們問我:「你最想要傳達的亮點是什麼?」「你希望觀眾聽完你的演講後記住些什麼?」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個很勇於接受挑戰的人!但演講前的最後一周,我真的有一種「我沒事幹麻給自己這麼大的壓力?」的感覺。


七次大改版


投影片經歷了七次「請重作」等級的大幅修改:從講我們的經驗、我們的資料、我們怎麼做的?變成國際的經驗、國際的資料、國際最新趨勢?回過頭來,再從自己的經驗出發,以國際的經驗為佐證;分享自己的資料,告訴大家我們的資料與國際上的有什麼不同?關鍵在哪裡?關鍵的決策又是怎麼形成的?

最後一段以「一個孩子來接受疝氣手術」為例,依照「麻醉前、麻醉中、麻醉後」的時間順序,分享:我們如何減低孩子的焦慮?以藥物以及非藥物的方法來讓整個流程品質更好?如何照顧到孩子心理與生理方面的需求?

整個報告從:開始、挑戰、困難解決、關鍵時刻,最後以現況流程分享,針對這次大會的主題「日間手術」、「麻醉安全」,做一個「從理論到實務」的應用分享。


醫學會只能「很學術」嗎?





我們所有的做法其實都是有科學理論支持的!但如果我把 Cochrane review 的結論一篇一篇念完,我想台下應該睡成一片了吧!?科學期刊上面寫的都是「父母陪伴對於提升兒童術前配合度有沒有統計上的意義」「給孩子看影片對於降低焦慮有沒有統計上的意義」這類的。

我們的價值是在於我們實際上應用了各種科學的方法,組成一個很好的流程,把我一直堅持的價值跟理想落實在工作上面,而這些,才是我真正想跟大家分享的!


該設計互動嗎?


曾經思考過要不要設計跟觀眾互動?

但考量到這是一個正式的醫學會議,讓大家舉手好像不是那麼恰當,所以把原本想要設計的互動融合進報告裡面,在某些地方加入了一些自問自答。

沒想到台下的觀眾竟然會回應我,時而點頭,甚至還會回答我的自問自答!上台前原本還擔心場面會很冷,但效果卻超乎預期!

一結束,好多雙手馬上舉起來要問問題,這種感覺真的很棒!




收穫





這次的經驗真的很棒!認識了很多台灣其他醫院的麻醉前輩,也認識了香港、澳門、新加坡、北京,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麻醉專家們。

台下坐著的有香港大學附設醫院的兒童麻醉醫師、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的副主任醫師,演講完能夠得到他們的肯定,約定將來有機會去他們醫院參觀學習,真的是此行最重要的收穫之一了。




回部落格首頁

按【讚】追蹤作者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