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談孩子面對醫療處置的焦慮

作者:邱柏鈞




對醫療的焦慮


當孩子面對嚴重的焦慮事件,如接受手術、牙科治療、麻醉或其他侵入性的醫療處置後,可能會引發術後的行為異常。

一到六歲的孩子最容易對醫療感到焦慮;常見的術後行為異常包含了:做惡夢、睡到一半起床哭鬧、嚴重的分離焦慮、易怒,甚至有少數的孩子會有尿床的現象。

有 67% 術前焦慮的孩子在術後當天會出現異常行為,有 45% 會持續到第二天,而 23% 的孩子甚至會持續兩個星期。有報告指出:其他的負向行為可能會持續一年之久 (7.3%)。

目前的研究尚無法得知此類醫療處置所導致的焦慮,對於孩子長期的情緒、智商會不會有長期的影響?可以確認的是:這樣的負面記憶常常會留存到成人時期。


Frankl Behaviour Rating Scale


Frankl behaviour rating scale 是兒童牙醫師常用來評估小孩子對於治療配合程度的量表,把孩子的行為從負向到正向共分為四類。



兒童焦慮評估量表





因為我長期從事的是兒童麻醉,除了孩子所表現出的行為之外,我更重視的是孩子的焦慮狀況。因為孩子的氣質、成長經驗等等的差異,每個孩子面臨焦慮時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並不一致,有些小孩子在麻醉前非常乖巧配合,但其實他是嚇傻了,不知該怎麼面對。

前陣子新聞報導敘利亞的小男孩,在轟炸後身體重傷,卻不哭不鬧,呆坐在救護車內;看到這一幕我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在台灣,我們努力地減少孩子的焦慮,讓孩子體驗舒適與安全,提供一種被保護著的感覺。但戰火中的孩子,目睹親人們的災難,身體受創,卻沒有多餘的人力可以抱抱安慰他們...。


敘利亞男孩坐在救護車內等候治療 (擷取自Aleppo Media Center/YouTube影片)


處理策略


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因為孩子智力與認知能力發展的不同,醫療人員在處置策略上面也需要有所不同:

一歲以下:

一歲以下的孩子比較少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

一至三歲:

分離焦慮最常見的年紀,可以利用玩具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盡量創造一個讓孩子感到舒適安全的環境。

四至六歲:

這年紀的孩子需要「說明」、「解釋」,告訴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他們需要對環境有掌控的感覺。失去對環境的控制對這年紀的孩子來說是很可怕的一件事。(譬如「怕黑」就是這年紀孩子的特色。)

七至十二歲:

小學以上的孩子,感知能力、智力發展已經漸趨成熟;這年齡層的孩子喜歡參與決策,需要說明讓他懂,讓他參與決定給他「這是我自己決定的!」的感覺。




參考資料:

Banchs RJ, et al. Preoperative anxiety management, emergence delirium, and postoperative behavior.  Anesthesiol Clin. 2014 Mar;32

Venham LL, et al. Interval rating scales for children’s dental anxiety and uncooperative behavior. Pediatr Dent. 1980


回部落格首頁

按【讚】追蹤作者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