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演講心得] 特殊需求者牙科鎮靜的困難與挑戰

作者:邱柏鈞




感謝成大醫院麻醉部的邀約,讓我有機會在 2017年開春第一場麻醉月會上跟大家分享我們在「特殊需求者牙科鎮靜」上的經驗與心得;也希望藉此機會呼朋引伴,企盼更多的院所以及醫師們能夠加入特殊需求患者的麻醉照顧領域。




特殊需求者


需要接受牙科治療的特殊需求者中,比較常見的不外乎:唐氏症、自閉症、腦性麻痺、發展遲緩等等的病人族群們。雖然社會常給他們某些標籤,但他們有一點一定跟你我一模一樣,那就是: 「都害怕看牙!」

雖然他們不會說,沒辦法清楚表達,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他們不配合,認為我們一切都是為了他們好,但讓他們能夠在免於恐懼的狀況下,舒適地接受牙齒的治療,不也是我們能夠積極努力的一個方向嗎?




麻醉方式的選擇


牙科治療的麻醉方式有很多選擇,在高醫我們比較常採取的方式是傳統的「經鼻插管全身麻醉」以及「不插管靜脈鎮靜」這兩種方式。

以麻醉專業的角度來看,經鼻插管對於呼吸道的保護功能較佳,是過去麻醉界採用最多的麻醉方式。然而,經鼻插管全身麻醉相對上也伴隨而來較多的副作用,較多的噁心嘔吐發生率,對於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影響也較大。

不插管靜脈鎮靜是近年來世界上比較新的方式,對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影響較小,術後恢復速度快,而這樣的麻醉方式在我們醫院已經進行了十年以上的時間了。

仔細地術前評估並且選擇最適當的麻醉方式來協助牙科治療的進行,就是麻醉評估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根據病人的身心狀況以及身體檢查,來選擇對病人來說最安全最適當的麻醉方法。


麻醉誘導的挑戰


麻醉誘導的方式有很多,本部落格之前就介紹了幾種兒童適用的麻醉誘導的方式 (小朋友的全身麻醉流程)。對於特殊需求的患者,很多概念其實跟兒童很像,但卻又更複雜更有挑戰性。

「麻醉誘導」狹義上來說就是讓病人從一般狀態進入麻醉狀態的過程,廣義上來講,包含了減輕年幼兒童的焦慮、降低特殊需求患者的焦慮感與抗拒心理,讓整個麻醉的過程更順暢。更重要的是能夠減少兒童對於手術麻醉的恐懼與焦慮感,盡可能地降低壓力對於孩子心理上的負面影響。

對於特殊需求者來說,除了我們要注意到他們的情緒狀況、身心狀態、對環境的熟悉度,還有平常依賴的主要照顧者之外,因為孩子們會長大,當這些特殊需求的孩子們長到十幾歲,身材變得孔武有力之後,就很難像小朋友那般給予吸入性的麻醉誘導了;而且這些特殊需求的「大孩子」們,譬如自閉症的孩子,他們其實是沒辦法溝通的,面對這樣的患者需要有更多種模式的誘導方式,才能夠讓麻醉誘導的過程更為順利。


高醫兒童牙科黃純德教授蒞臨指導


呼吸生理監視


傳統上監測鎮靜中呼吸的方法有:Pretracheal stethoscope、Continual verbal communication 以及 Observation of chest excursions。

目前許多醫學會已經建議中度以上的鎮靜深度需要 Capnography 來作為鎮靜中呼吸的監測工具,相對於其他監測工具而言,capnography 可以更準確的反應出呼吸的變化,也可以更即時地讓我們能夠介入處置,使鎮靜過程的安全性更高。


座長:成大麻醉部 曾稼志部長


鎮靜深度的監測


在牙科鎮靜的過程中,隨時監測鎮靜深度並及時調整藥物劑量濃度是非常重要的!也要注意牙齒治療的過程中每個步驟不同的鎮靜深度需求,據以動態調整鎮靜深度,才可以達到高品質、安全的一個鎮靜麻醉治療過程。

監測鎮靜深度的方法有:patient based, observer based 以及 machine based 三種不同的方式;根據病人族群與需求,選擇適當的監測模式,或同時並用數種監測方式,目的都是提供更好的鎮靜成效。


高醫麻醉部 程廣義部長


同志仍須努力


使用靜脈鎮靜下進行牙科的治療,近年來已經漸漸成為麻醉界的顯學,越來越多醫學中心、院所、醫師紛紛願意投入這樣的一個領域。

牙科鎮靜的應用層面很廣,除了特殊需求者的牙科鎮靜之外,還有害怕看牙的小朋友要進行兒牙治療的、恐懼看牙的成人患者、拔牙手術或是植牙手術都可以使用。

隨著醫療的進步與患者意識的抬頭,一定會有越來越多患者選擇在鎮靜下接受牙科治療,希望更多麻醉醫師、牙醫師們能夠更了解牙科鎮靜,為台灣的醫療品質再往前推進。



<延伸閱讀>

談孩子面對醫療處置的焦慮
BIS (Bispectral Index) 原理與鎮靜的應用
使用 BIS (Bispectral Index) 是否可以降低鎮靜的副作用?
我的第一場國際醫學會演講 演講準備與收穫



回部落格首頁

按【讚】追蹤作者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