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使用 BIS (Bispectral Index) 是否可以降低鎮靜的副作用?

作者:邱柏鈞




前言


許多研究都顯示:在鎮靜中使用 Bispectral Index (BIS, 畢氏指數) 有助於減少麻醉藥物的使用量。

對麻醉醫師來說,大家就會問:「那麼如果我在鎮靜中使用 BIS 來輔助監測,是否能夠減少術中副作用的發生率?」

如果能夠顯著的減少鎮靜中副作用的發生,那麼 BIS 的使用價值就會大大提高了。


Meta-analysis


有一篇 2015 年的 system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文章 (Hyuk Lee et al.),收集了 11 篇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總計 1039 位病患。比較在鎮靜中使用 standard monitoring 或併用 BIS 的差異發現:

舉凡 desaturation (低血氧)、hypotension (低血壓) 以及 bradycardia (心搏過緩) 等等的副作用,兩組的發生率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討論


既然鎮靜麻醉中副作用的產生與過量麻醉藥物有關,BIS 又能夠減少麻醉藥物的使用量,為什麼沒辦法收到預期的效果呢?

作者是這麼分析的:


敏感度不足


This observation is attributed to the substantial time lag between the decrease of the BIS level below a specific level and the respective clinical findings, which is indicative of a deeper sedation state.

Insufficient sensitivity of BIS monitoring to predict the clinically determined consciousness of patients was also observed in another study.

Consequently, standard monitoring could be a more reliable method for monitoring cardiopulmonary parameters and clinical signs.

Bispectral Index (BIS) 在偵測上有它的時間差存在,而心肺系統出現異狀往往在某個關鍵的時間點上突然發生,一旦有異狀發生,麻醉醫師只要憑藉臨床觀察與標準監視儀器就可以立即介入處置,而 BIS 因為感度不足且有時間上延遲的現象,所以無法單靠 BIS 即時發現異狀。




參考資料:

Se Woo Park et al. Bispectral Index Versus Standard Monitoring in Sedation for Endoscopic Procedur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Dig Dis Sci (2015)



回部落格首頁

按【讚】追蹤作者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