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BIS (Bispectral Index) 原理與鎮靜的應用

作者:邱柏鈞




前言


最近越來越多人討論在牙科鎮靜治療或是無痛腸胃鏡鎮靜下利用 Bispectral Index (BIS, 畢氏指數) 來作為鎮靜麻醉的輔助工具。

畢氏指數是一種經由量測腦波計算後所得的一種指數,經證實可以用來反應出在鎮靜麻醉下的睡眠深淺度。


腦波圖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鎮靜麻醉下的腦波圖:


原圖取自 Miller's anesthesia 8th edition


EEG A. 是正常清醒的人的腦波。
EEG D. 是 "surgical plane" 的腦波。
EEG E. 是 propofol induction 時常出現的腦波。


BIS 的發明


因為腦波的判讀實在是有他的專業性與困難度,1994年,Aspect Medical Systems (later purchased by Covidien [Boulder, Colo.]) 發表了 BIS,以數字化的方式來呈現病人在鎮靜麻醉中的意識程度。

畢氏指數的計算主要藉由三個變相而來:the spectrogram, the bispectrum, and a time domain assessment of burst suppression.


分數的意義


畢氏指數劃分為一百分:一百分代表的是完全清醒,而零分代表了極深度的昏迷狀態 (isoelectric or flat EEG)。


時間差


The production of the index is computationally intensive, so that there is a 20- to 30-second lag between the time the EEG is observed and the comput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BIS value.

因為 BIS 的原理是偵測腦波圖,再經由內建的微電腦計算後所得的數值,所以會有 20 ~ 30 秒的時間差。這樣的時間差,看使用時的狀態而定,如果是維持一個穩定的深度麻醉狀態,BIS 只是當作參考數值,那麼時間差就不構成問題。但如果是要用 BIS 來當作即時性的偵測或反應,那麼這樣的時間差可能就要列入考量。


輔助的監測項目


有些 paper 認為在鎮靜下使用 BIS monitor有助於減少藥物的使用量,有篇文章還訂出在鎮靜植牙手術適合的 BIS 數值是 85,認為應該把 BIS 列為鎮靜的必要監測項目之一。

也有 Review article 統計無痛內視鏡檢查時使用標準 monitor 和 BIS 的差別,認為 BIS 有助於減少藥物的使用量。


能否取代醫師專業判斷?


BIS 是否有機會取代麻醉醫師的專業判斷呢?

換句話說:我們有沒有可能來設計一台機器,整合上 BIS 之類的腦波偵測儀器,然後程式化地自動調整麻醉藥物濃度?

在牙科鎮靜麻醉中,許多因素都會動態性的影響著鎮靜的深度;在鎮靜的過程中,麻醉醫師需要考量治療中的每個步驟流程與病患的呼吸狀態,不光只是被動地調整 Propofol 的血中濃度或是併用的其他藥物劑量而已。

而且在鎮靜中的藥物劑量調整,不僅僅要參考鎮靜深度,還需要觀察病人的呼吸情形、治療刺激性、鎮靜計劃、患者本身體質與心肺功能狀態,方能達到安全有效的鎮靜治療。


結論


鎮靜麻醉中的劑量微調,仍需要配合治療的流程計畫與步驟,加上對病人其他生理數值的統合觀察,依麻醉醫師的專業經驗與鎮靜計劃做最妥適的調整。



參考資料:

Miller's anesthesia 8th edition

Juan Munoz Garcia, MD et al. Utility of Bispectral Index Monitoring During Intravenous Sedation in the Dental Offi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 Maxillofacial Implants  (2012)

Se Woo Park et al. Bispectral Index Versus Standard Monitoring in Sedation for Endoscopic Procedur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Dig Dis Sci (2016)




回部落格首頁

按【讚】追蹤作者臉書專頁: